《赤壁赋》教学反思
本课是2012年12月4日应广西壮族自治区教研室之邀,在“八桂中学语文教学论坛”上借班执教的一次观摩课。两节课连上,每节课45分钟。教学实录由郑丽芬老师整理。谨表谢意。上课的学生,学习热情高,课前见面时便向我提出许多问题,使我对该网页版语文学习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和预判,及时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,取得了预想的教学效果,被论坛组织者认为是“适合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新课改精神的好课”。
我对观摩课公开课之类的教学形式内心是有所保留的。一方面它是广大一线教师喜闻乐见的教研方式;但另一方面,它也存在着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对学情的准确判断,过于注重甚至夸大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倾向,因而极容易造成对课堂教学的误解,形成错误的教学观和课堂观。因此,我轻易不外出上课,偶有所请,必与对方多方联系尽可能接触学生,了解其真实的学习状况,使教学有的放矢,学生学有所获。
教《赤壁赋》这样的文言文我们总会伴随着一个困惑:我们干嘛要学习这样的文章?它与我以及我学生的生命有什么联系?怎样让文章走进学生心中,教出一种生命感和成长感来呢?本课教学中,我试图对此作出回答,那就是综合运用诵读、训词、释句等文言学习方法,真正理解体验苏东坡对人生逆境厄运做出的乐观答案。
《赤壁赋》这类文章是对人生终极困惑的解答,这类经典文章是年轻时读过老来还要读的文章,内容极为丰富和浩瀚,需要相应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的支撑。但就这两节课而言,我们只能教一些基本的底线的东西,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理解,打下思想人生的底色。
文言文到底教什么?教“三文”,教“文言、文章、文学”。教《赤壁赋》这类文章,不能只讲文言词语、句式和翻译这些“言”的东西,更应该讲清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、表达的情怀胸襟等这些“文”的东西,做到“言”与“文”的和谐统一。我通过第三节中一个反问句和一组骈偶句,理解“客”的人生困惑,又通过第四节中两个句子的翻译,联系第一节和第五节,辨析体会“不变”和“共适”的具体含义,感受苏子乐观豁达的人生情怀,进而揣摩作者现场设喻说理的形象之妙,并用一个假设猜想的问题,讨论探究文章构思特点和主旨,最后用金圣叹的评点加以总结。这其中,有词语辨析,有句子理解,有手法鉴赏,有思维挑战,一步一台阶,“言”中有“文”,“文”中有“言”,把言语学习、情感体悟和思维训练融为一体,让学生有实在的获得感。
仅仅靠课堂还远远不够,要把课前和课后联系起来,使之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,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。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文,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,诵读课文,理解关键词句,提出质疑,课后又布置学生背诵默写,温故知新,问学交流,拓展阅读,加深对作品的理解。如此课前、课中、课后形成结构优化的整体,才得以推动学生文言学习的进步。
体验比理解更重要,甚至不妨极端地说,真正的阅读理解就是丰满的体验和感受!真理总是具体的,过于宏大的东西更让人生疑。同样,阅读也是具体的,是一种注入了个体生命的发现。阅读感就是具体感,就是这个词怎么理解,这个句子如何解说,这种手法有何表达意味,等等。因为我们教的不是权威给我们的知识和经验,而是教师长期不懈努力学习得来的感悟。权威的指导只有被我们自己的经验所渗透和注解,才能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。成功的教师总是和他所教的学科融为一体,他教的不是他懂的,而是他有的,是从他心里流出来的,渗透了他的情感,活跃着他的灵魂,就是他自己(王尚文先生语)。这样的文章我们教一辈子,更要学一辈子。 |